企业景区复工复产防疫测温:谷东机动巡查AR眼镜上市
谷东科技近日推出的非接触式防疫战疫测温AR眼镜,破解场内无打扰、二次测温、即时测温和机动巡检等各项难题,助力企业、学校、景区尽快复工复产复学。 疫情至此,进退两难。复工,怕聚集性传感;接着隔离,政府、企业、学校都撑不起。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各种入口处,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固定式红外测温设备,可是人员一但进入机场、车站、地铁站、医院、学校、工厂、园区内部,如何进行接下来的2小时、8小时、1天甚至更长时间之内的机动、实时监测?毕竟仅凭密集人流入口处的匆忙间一次性测温正常,就“默认”人员健康,未免心里都捏把汗。
手持式、固定式测温方案,面临复工复产亟待改进完善 我们看到,机场、车站、地铁站、学校、社区、园区、商超、工厂、交通卡口等处,额温枪和各种固定式红外测温设备,在前期防控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临复工复产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些短板亟待改进和补充。 1. 手持式测温设备使用距离近,极易造成交叉感染 2. 逐个筛查效率低下,易造成人员拥堵,增大染病风险 3. 人员只能在出入时测温,工作期间内一旦发病而无察觉,后果不堪设想 4. 执勤人员与后方联络仅靠手机,沟通有限,紧急情况容易失控 谷东利用先进AR科技的解决方案,针对痛点形成补充 1. 集成红外摄像头,发热人员在2米左右完全无接触状态完成检测、排查和记录,上百人队伍可以在不到2分钟时间就完成发热人员筛查和记录。 2. 隐蔽式无感测温,特别适合机场、车站、园区、厂区、大型商超、办公楼宇等机动巡查,数据实时分析,操作视频/图像存证。 3. 一个三甲医院、一所中小学校8-10台就可以全覆盖巡查、大型园区4-5台内全部可以管控、大型办事大厅1-2台就解决所有问题、大型商业区域5-10台就可以覆盖全部巡查,一个地铁站2-3台可以覆盖机动巡查。 4. 强大AR远程交互功能,以视频、语音、白板、标注等多种形式,应急条件下赋予指挥中心第一时间、第一视角、第一现场的指挥调度能力。 5. 通过步态、穿着、发型、车牌、二维码识别等同步建立人员档案,方便追溯人员行动轨迹,排查密切接触史。 6. 眼镜采用行业领先的阵列光波导技术,视场角达40°,透光率>82%,镜片厚度<2毫米,重量仅为80g,与普通墨镜无异,视频录制最高支持4K60帧。 7. 基于先进阵列光波导量产技术,虚拟影像与现实场景深度融合,成像完美。 8. 具备较强防护功能,防雨淋、防溅水,同时抗一米跌落。 9. 自研的光学模组技术先进、成本低,可支持丰富定制,摆脱供应链限制。
工业创新的双跨应用:集人员防疫、装备巡检双重功能于一身 疫情发展迅速,市面上应景产品层出不穷,但大都是临时拼凑而成,方案雷同严重,实际使用效果大打折扣。那么谷东是如何快速推出完全自主产权的创新产品呢? 一位熟悉谷东的行业人士给出了答案,所谓三年磨一剑,谷东从2017年成立,一直专注工业AR领域,历经行业过热期、泡沫期和复苏期,谷东咬定青山不放松,独立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AR产品,以巨大投入啃下先进全息光波导路线这块“硬骨头”,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积累,历经四代迭代,拥有30余项发明专利,产品已趋成熟,深入物流、船舶、公安、安监、电力等领域。 这款测温AR产品是谷东科技的一项重大原始创新,2019年下半年已经着手开发,原来定位是工业用途,产品推出时正值新冠疫情爆发,正可谓生逢其时,老将新征,在举国防疫的关键时刻,爆发出真正解决战疫痛点的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 因此,该产品除了在新冠防疫方面大显身手外,还具备装备巡检功能,解决装备“发热”困扰。对企业来说,一次投资,可以双重应用。 1. 广泛用于电力、通讯、冶金、化工、能源、机械等行业大型机组、电功/微波设备、反应釜、管道、阀门、传动装置等的日常巡检和故障诊断、应急处理。 2. 集成热成像传感,获得视场内所有设备、管道、阀门等的红外图像,快速发现异常升温部分。 3. 独有的音视频数据AI识别引擎,在云端进行模型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以AR形式返回巡检员和后方指挥。 4. AR赋予后方专家第一时间、第一视角、第一现场态势感知能力,大幅提升一线巡检员与后方专家协同水平。
目前,谷东科技产品与技术,已经在山东、广东、辽宁、云南、广州、深圳、北京等多个省市的特警、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运用,在电力、邮政、物流、矿业、重工等行业客户方面也有了深度的合作,在现场智能监控、远程指挥交互、装备隐患巡查等方面已化解多次重大安全风险,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当前量产工厂和供应链已经就绪,快速规模化推广已经上路,正在成为5G应用背景下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谷东科技是面向5G时代的AR领军企业,谷东的工业AR,正是5G时代的新型生产力工具,是智能化时代机器为’人’赋能的工具。”一位资深制造业专家表示,谷东能够在这次新冠战疫中能够快速推出成熟产品,正是基于其在工业AR领域的长期、深度耕耘,“顺应了5G时代生产工具改进、产业快速响应、人机结合为人赋能的大势,未来的商业机会正属于这样有准备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