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变良田 听DIGIX TALK张国栋讲盐碱地上的海水稻
9月24日,内蒙古乌兰浩特举行海水稻现场测产验收评议会,实测亩产508.8公斤,超过袁隆平院士定下的及格线,“海水稻亩产超千斤,远超袁隆平小目标”一度成为微博热搜,让海水稻成为近期的新闻焦点。但是,很多人大概并不清楚何为海水稻,海水稻是种植在海里吗?稻米的口感如何,吃起来是咸的吗?在华为视频和滔客说APP近期上线的最新DIGIX TALK演讲《海水稻的智慧“米”生》中,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栋带来的分享揭开了海水稻的“神秘面纱”。
为什么要搞海水稻研究?
最近频频成为新闻焦点的海水稻究竟是什么?张国栋在DIGIX TALK演讲中介绍,海水稻并非种植在海中,而是一种耐盐碱性远高于常规水稻的品种,能够在盐碱地上种植。海水稻的名字或许会让许多人对其味道产生质疑,其实海水稻并不是咸的,反而吃起来香美可口,品种也十分多样化。
2012年,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开始研究耐盐碱水稻,通过收集全球大部分耐盐碱水稻的种子资源,采用杂交水稻的技术路线进行研制。经过长期的研发,有四个品种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代号为YC0045的材料更是取得了亩产620.95公斤的好成绩。
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为什么袁老还要继续主导研究海水稻?原因有三:第一,现阶段中国的粮食虽然能自给自足,但用于养殖及食品工业的粮食仍要依托于进口,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做好战略储备;第二,全球正面临高速的人口增长,未来40至50年预计中国将增加八千万到一亿人口;第三,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重,如若不能迅速找到新增耕地的出路,将会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及土地的利用。因此,种植海水稻势在必行。
中国现有约其2-3亿亩盐碱地具备改造为农田的潜力,按照亩产508.8千克计算,开发1亿亩农田一年就可增加粮食总产5088万吨,相当于全国稻谷产量的23.9%(2018年全国稻谷产量为21213万吨),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节目中,张国栋分享了他们受邀在迪拜种植海水稻的案例,通过独特的“四维改良法”,他们在没有淡水的热带沙漠上成功种植了海水稻,这一非常规科学技术的结果震惊了世界,迪拜更是把他们种植出的海水稻做成了国礼。这意味着,中国海水稻的研发和种植再次推动了世界粮食生产科技的进步,走到了世界前列。
“新食物”海水稻背后的智慧农业
在盐碱地实施稻作改良的实践中,张国栋发现难以在广阔的盐碱地上实时监测农田的病虫害并及时采取措施。而这个问题最终通过智慧农业体系的构建得到解决。
2012年,在袁隆平院士的支持下,张国栋成立了海水稻研发团队,并与华为合作构建了智慧农业全球联合创新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种植等农业数字化新技术,开辟农业种植新模式。除了将盐碱地改造过程数字化,实现对稻田情况的实时自动化监测及控制,双方还共建了“后土云”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及“九天芯”人工智能芯片,将“四维改良法”演进到智慧农业阶段,从产业角度构建后土农品的生态圈,推动农业与信息产业跨界互联发展,让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提升,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让盐碱地上能够生长出更多海水稻。
袁隆平院士曾说过: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随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新的种植模式带来越来越多像海水稻一样的“新食物”,它们或许还不为人熟知,但拓荒人坚持科研创新、振兴国家发展的精神是不变的,这种精神始终值得大家尊重。
DIGIX TALK作为华为终端云服务拥抱新知和多元观点的分享平台,为探索更多美好发声,广邀各行各业对美好有见解、有主张的嘉宾进行话题演讲,与观众一同探索科技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消费者可通过华为视频或滔客说APP观看视频内容并参与互动,每周五会持续上线新的内容,让更多人来认识美好、发现美好和传递美好。